抖音提出“興趣電商”概念已逾月余,行業內外對此展開廣泛探討:其究竟與內容電商存在何種本質差異?本文結合實際案例與行業觀察,對興趣電商的內核、實踐路徑及行業價值展開系統性闡釋,以期為從業者提供參考。
近期,某抖音數據平臺顯示,一款益智玩具短視頻在一周內實現16萬件銷量,成為現象級爆款。通過評論詞云分析,“好玩”“有意思”“記憶力”“聚會社交”等高頻詞匯,揭示了商品兼具早教與社交的雙重屬性。筆者以此案例為切入點,深入觀察其轉化邏輯:短視頻通過雙人互動場景,完整呈現游戲玩法,在視覺與體驗層面激發用戶興趣,筆者在觀看過程中產生“為女兒購買”的即時聯想,完成初步種草。
盡管當日未下單,但后續通過“搜索/關注/點贊”等行為觸發算法推薦,次日首頁涌現同類內容。在持續的內容觸達與短視頻預覽的沉浸式體驗下,筆者不僅復播原視頻,更對櫥窗內多款商品完成種草,最終在理性決策下完成首單交易。這一過程實現了從“興趣激發”到“需求滿足”的無縫銜接,印證了興趣電商“貨找人”的核心邏輯——通過算法將商品與潛在需求精準匹配,以內容釋放消費潛力。
傳統電商平臺(如淘寶、京東、拼多多)以“貨架電商”為主導,遵循“人找貨”邏輯:用戶帶著明確需求主動搜索,通過比價、篩選完成轉化。這一模式在標準化商品領域成熟高效,卻難以解決新興品類的冷啟動難題。例如,前述益智桌游中的“你加我減”“瘋狂漢字”等產品,用戶因缺乏認知而無法生成有效搜索關鍵詞,商家難以通過自然流量觸達潛在客戶,被迫依賴高成本付費推廣獲取曝光。
比價屬性與增量用戶匱乏亦制約商家增長。用戶在貨架電商中形成“比價本能”,商家流量易被低價競品截流;而平臺用戶以存量為主,商家難以觸達下沉市場等增量群體。拼多多雖憑借低價策略打開下沉市場,但商家仍需尋找新的增量空間,抖音、快手等內容平臺成為重要目標。
興趣電商以算法推薦為引擎,通過“貨找人”重構消費鏈條,不僅破解傳統電商痛點,更在場景化、內容化、效率化實現多維突破。
在場景化層面,抖音依托全球最豐富的內容生態,構建“逛”的消費體驗。用戶刷短視頻如同線下逛街,在沉浸式內容中產生即時需求,形成“逛—產生需求—買”的閉環。相較于傳統電商的工具屬性,抖音通過內容消費延長用戶停留時長,激發非計劃性購買,如女性用戶在逛街中因試穿體驗產生即時消費,興趣電商通過短視頻場景化復刻這一行為。
在內容承載層面,短視頻取代傳統圖文詳情頁,成為商品信息的核心載體。其直觀的場景化展示(如玩具玩法、使用效果)遠超圖文描述,尤其對下沉市場增量用戶——其更習慣通過短視頻理解商品,而非傳統圖文。淘寶、拼多多雖已布局內容化轉型,但用戶“刷短視頻消遣”的習慣尚未養成,抖音的內容生態優勢短期內難以被替代。
在流量效率層面,興趣電商通過算法實現“優質內容即流量”。前述爆款短視頻點贊量達87.5萬,帶動14.3萬單銷量,即使投入Dou+等推廣,ROI仍遠高于貨架電商。這種“內容質量決定流量分配”的機制,為中小商家提供了低成本的爆單路徑,無需依賴粉絲基數或高額付費。
盡管興趣電商優勢顯著,復購問題仍是待解課題。由于“貨找人”邏輯依賴被動觸達,用戶主動復購心智較弱。對此,抖音通過構建“人找貨”場景補足短板:首頁增設“買好物商城”,內測搜索欄商品推薦算法,滿足用戶主動搜索需求;同時依托5.5億月活視頻搜索量,將“貨找人”與“人找貨”形成互補。
商家層面,打造“抖品牌”成為提升復購的關鍵。通過優質內容積累粉絲,再以私域運營沉淀用戶,如“羅拉密碼”“蜀中桃子姐”等品牌,依托內容冷啟動后,通過私域實現用戶復購與價值提升。公域引流、私域存留的“雙域經營”模式,成為興趣電商時代商家的必修課。